用好数据引擎 提速城市大脑产业

2021-08-03

城市大脑是城市智能操作系统,是具备自学习、自优化、自演进特征的未来城市基础设施,是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科技支撑,是引领城市数字经济发展的核心引擎。城市大脑综合利用人工智能、云计算、大数据、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,对城市要素实现全面感知,通过城市全域时空资源库和知识库实现识别和逻辑判断,形成城市整体认知,对城市经济发展、社会治理、环境优化等各领域的城市应用进行连接、融合、协同和重构,输出高效的城市级运行管理智能解决方案,让城市更聪明。


01

城市大脑建设迎来高速发展期


城市大脑重塑城市现代化发展能力,是新型城市发展的核心牵引力,具有极高的建设和应用价值。城市大脑的建设将实现全量数据资源总汇聚、全域数字化系统总集成、全局业务服务总协同,打造新型城市发展智能化总枢纽,使城市具备更强感知力、更强协同力、更优洞察力和更高创新力,在城市发展理念、治理模式、服务模式、产业发展等领域取得突破,推动数据广泛、能力丰富、脑网联动、云边协同、生态共荣的城市可持续发展。


从区域分布看,城市大脑建设主要集中在北京、上海、浙江等经济较发达地区。从企业资源总体分布来看,北京、浙江、广东、上海、山东、江苏、福建等省(市)的企业数量领跑全国;从建设项目情况来看,经济基础好的省(市)项目相对较多,其中浙江省杭州市在项目数量上领跑;在政策层面,各地陆续出台相关政策,以支持城市大脑建设。


02

城市大脑发展存在诸多问题


概念体系、建设标准不统一。城市大脑近年来一直是行业关注热点,众多专家、学者、企业都纷纷提出城市大脑的概念、应包含的内容和要实现的愿景,但很少涉及建设标准和规范。从实际建设情况来看,当前城市大脑的发展面临建设标准和功能体系尚未统一、建设规范不清晰明确等亟待解决的很多现实问题。目前,阿里推出“ET城市大脑”、华为提出“城市神经网络”、中科大脑推出“城市智能操作系统”等,产业界和学术界对城市大脑也有不同的理解,标准与规范的不统一一定程度制约了城市大脑市场的发展。同时,未来随着各个城市建立不同标准的城市大脑,也会造成城市级数据孤岛的出现,不利于区域层面的协同治理与发展。


城市级数据的集聚与处理成为制约城市大脑发展的壁垒。城市大脑的核心是数据,需要集成城市基础数据、政务服务业务数据、运行数据等各类数据,并结合物理实体,加载到城市信息模型,形成模型、实体、数据一体化,基于其连接、融合、协同的特性,指挥与协同多行业多场景智慧应用,带动智慧单元迭代升级。城市大脑不同于一般智慧城市提出的大数据分析,它统筹协同了城市各类数据,并对各类数据进行全局性分析与可视化展示,通过多技术融合实现与物理世界关联、支撑智慧场景应用,使城市治理与服务得到全面升级。但是目前各个城市在智慧城市、数字政府建设过程中,如何解决数据孤岛、数据烟囱仍存在问题,在数据的集聚与共享方面缺乏成功经验与可复制模式。


03

政企合作共建共享“城市大脑”


加快推进城市大脑相关标准、规范、安全等方面的政策制定工作。应加快推进城市大脑标准化工作,推动相关部门和权威行业机构出台城市大脑建设标准和规范,开展城市大脑标准化相关工作准备,为后续城市间城市大脑的互联互通打好基础。在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》的基础上,积极探索城市级数据管理办法,明确城市大数据平台和数据权属问题,确保城市大脑在信息征集、查询、应用、互联互通、安全保障等方面有法可依、有章可循,提供法制保障。通过加快城市大脑标准化和立法相关工作,规范城市大脑对城市数据的归集、处理和使用活动,实现城市数据的有效共享和应用,建立健全城市数字化转型机制。


积极探索政企合作、共建共享的“城市大脑”模式。相较于政府直接付费建设的项目模式,城市大脑的建设应更多采取“政企合作”的模式,即以政府采购服务的形式积极借助供应商建设与运营能力,减少政府在硬件设施方面的过高投入。政企合作新模式能够广泛调动各个科技创新企业积极性,更加主动地参与谋划城市未来的发展。积极探索“政企合作”新模式的建设机制和运作模式,激励引导企业侧共同参与、共同奉献、共同获益,依托“城市大脑”,构建政府、企业之间的新型生产关系,可以更好地共同促进产城融合发展。


大力挖掘城市级数据分析与应用价值,构建城市大脑核心能力。目前,各地市的城市大脑建设仍处于初级阶段,各类城市级数据已经初步形成规模集聚。未来,政府应通过城市大脑项目建设,打造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城市数据处理、数据分析、数据建模能力,以“数据+”服务支撑城市级各类治理与民生服务、数字经济发展、科技创新等应用,构建城市级数据分析与运营体系,搭建基于城市数据动态可视化落地监管体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