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4-04-26
据多家媒体报道,中国新能源乘用车零售渗透率首次突破50%,超过传统燃油乘用车。未来,新能源汽车取代燃油车似乎已成定局。
市场渗透率是指实际销售量与市场潜量(既定营销环境下市场需求的极限)的比值。乘联会数据显示,今年4月的前3个星期,全国乘用车厂家批发93.2万辆,同比增长8%,其中新能源汽车批发45.9万辆,同比增长29%,新能源汽车渗透率49.25%。此外,去年11月自主品牌中的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达到62.1%,主流合资品牌中的新能源汽车渗透率为6.6%。也就是说,今年中国自主品牌乘用车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将超过70%,有望在三年之内将全部产业链转向新能源汽车。这象征着新能源汽车发展过程中的一次飞跃,标志作为新兴战略产业的新能源汽车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,对全球汽车工业发展也有着巨大影响。
在2020年,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发布《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2.0》时,将2025年新能源汽车市场占有率的目标设定为20%,至2035年达到50%。到了今年,据国际能源署23日发布的《2024年全球电动汽车展望》预测,2024年全球电动汽车销量将达1700万辆,其中中国电动汽车销量将增至1000万辆左右,占汽车产业总体销量约45%,且最快在2025年就能上升至50%。而美国和欧洲电动汽车市场占有率预计分别为1/9和1/4左右。
受益于新能源汽车的高速发展,我国自主品牌汽车在国内市场和出口市场获得明显增量。据统计,2021年至2023年我国自主品牌汽车品牌市场份额分别为44.4%、49.9%和56%,而今年3月中国品牌乘用车批发市场份额上升到59.3%;乘用车出口40.6万辆,同比增长39%,其中自主品牌占比近84%。毫无疑问,新能源汽车是自主品牌销量增长的主要拉动。
新能源汽车不断推进国产化与产业升级让其形成了价格与成本优势,这是新能源乘用车零售渗透率上升的主要原因。目前,我国新能源汽车技术成熟度越来越高,电池、芯片、操作系统等核心技术不断突破,超过60%的新能源汽车销售价格已低于或与同类型内燃机车辆售价持平,这让国产新能源汽车在国内市场具有强大的竞争力。如2023年9月瑞银证券发布的某款国产电动汽车拆解报告指出,该款车约75%的零部件来自企业自产,成本较同级别国产外资电动汽车低15%左右,比欧洲产的同级别车型低35%左右。
充电设施的高效建设也是新车主购买新能源车意愿提升的重要背景。截至今年3月,全国充电设施数量超过930万,已基本能满足电动汽车出行的需要。同时,业界开发的液冷超充技术已能为电动汽车实现“一秒钟一千米”的充电效率,充电5分钟即可满足续航300千米,效率已经和加油相差不大。
汽车电动化同时也将促进商用车绿色转型,有益于实现“绿色交通”。据统计,截至2022年,国内商用车保有量约为4000万辆,乘用车2.79亿辆,前者却占汽车总体碳排放的60%。随着新能源车技术不断完善,新能源商用车市场渗透率也将持续提升,预计2025年突破15%。而作为电动公交车保有量最高的国家之一,目前我国已有超过1/4的公交车更换为电动,预计到2035年,电动客车的市场占有率将从2023年的50%增至70%以上。
中国电动汽车的发展不仅带动国内产业升级,更对世界减碳有着积极的意义。2023年,中国“新三样”电动汽车、锂电池和光伏电池合计出口1.06万亿元,增长29.9%。今年一季度,我国汽车出口132.4万辆,其中电动汽车出口46万辆,占比35%。中国出口的电动汽车、锂电池等新能源产品,不仅丰富了全球供给,缓解了全球通胀压力,也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和绿色低碳转型作出巨大贡献。
未来,汽车低碳化仍会是实现国家双碳目标的重要抓手之一。一方面,相关部门正积极围绕碳中和目标制定汽车产业、交通行业碳达峰行动方案和路线图;另一方面,双积分政策持续从严,积分变现效益不断提高,将驱动更多企业踊跃布局新能源汽车。公共领域电动化的强力推进,也将进一步带动新能源汽车消费。
在继续大力发展立体停车、充电基础设施与绿电建设外,中国新能源汽车的下一步发展有两个主要方向:智能驾驶与循环经济。在智能驾驶领域,国内各大企业各擅胜场,彼此就传感器、智能驾驶决策与规控等核心技术激烈切磋,并通过积极与一线厂商合作,推动智能驾驶技术的应用落地和产业化进程。在循环经济方面,国家大力推行“以旧换新”政策,着力构建汽车拆解、电池回收、金属提炼、再制造等报废汽车的循环利用产业链,解决电动汽车产业规模化潜在的资源浪费问题,与前产业链形成闭环和循环。